top of page
搜尋

多多噶瑪蘭種田記(上):米沒吃完的人,都應該去種田😂

已更新:2021年4月27日

一、與多隊長前往花蓮


兩人一早搭上6:26分,台南往花蓮的火車。

車程時間約5個小時,但可能是南迴列車的關係,一路的美景讓我忘記時間的流動。

圖一:太平洋與筆直的道路

太平洋的海水,在明亮的光線下,呈現碧藍的光澤。道路是如此的筆直,長濱平原上的青苗細小而挺立,若是從高處而望,偶爾可見落在水田間的雲彩。我也想讓心愛的人看一看,只是心愛的人一路都在更美的夢鄉。

圖二:總是能在車上睡著的多多
圖三:長濱平原上的青苗

11點10分左右,我們抵達了花蓮車站。上一次來到花蓮車站是六七年前的事。當時因為遇到台鐵鐵路電氣化的關係,前往台東的班次,總得在花蓮車站下車,轉由停靠在車站外的巴士,才能繼續前往台東。


那些往返車站外的經驗,讓我在下車前,信心滿滿地向多多描述著車站廣場狀況。只是沒想到確實六七年的時間也夠長,長得讓我幾乎不知道花蓮車站已經與當時完全不同。


我倆租了摩拖車,在花蓮市吃了午餐。帶多多去吃了花蓮有名的液香扁食。她因為扁食太燙而意外地做出驚訝的表情。

圖四:多多太燙到驚訝表情四連拍

飯後,與噶瑪蘭族的好友阿歐斯會面,阿歐斯的五官十分立體,皮膚像是六月稻作般的小麥,一樣地深、均勻,個性則遺傳了花蓮一帶的陽光,開朗明亮。他與韓國的太太結婚後,有了剛滿五個月的孩子,孩子叫做武耀。聽說在原住民族群之中,聽名字就可以知道族群,武耀就是個傳統的名字。


阿歐斯在車站前等著我們,一看到我們,便立即把小武耀給抱了下來。多多一看小武耀興奮地去抱起了他,就像看見自己的孩子一般。是啊,阿歐斯一家之於我們,就是家人一般的存在。(這個故事也許之後再說)整放好行李後,阿歐斯驅車帶著我們前往這兩日的目的地:「新社部落」。

圖五:抱著小武耀的多多
 

二、噶瑪蘭新社部落小筆記


新社部落是噶瑪蘭族保留最多文化與語言的部落,噶瑪蘭(噶瑪蘭語:Kebalan、Kbalan)一詞在其語言裡指的是「平原的人」。這與過去噶瑪蘭族人居住於平原地區,亦是目前被官方唯一認定的平埔族。


新社部落的舊名稱「巴特虹岸」,指「船隻休息之處」。從巴特虹岸的名稱可以知道,噶瑪蘭人過去擁有造船的技術,且觀察地理位置會知道,噶瑪蘭人擁有的是海船,而非一般在溪流中航行的小船。正因為噶瑪蘭人對海的重視,所以亦發展出了「海祭」,在新社部落通常舉行於三四月間,稱Sasbo;其他部落,像是花蓮的立德部落與台東的立峰部落則稱Laligi。


巴特虹岸既然指稱船隻休息處,那必有個大致的「休息處」。其實就是指圖六可見的海灣。其因東北季風強勁,此新社突出的海階恰好可以成為一個避風港,所以船隻停靠在此,較不易受到風浪的影響。

圖六:新社半島鳥瞰圖
 

三、抵達新社部落

從花蓮火車站到新社部落,車程大約1小時左右。多多抵達時已是下午,在阿歐斯的帶領下,我們與這次帶領我們打田的「二哥」、「二嫂」見面。我們與二哥、二嫂在2020年8月的噶瑪蘭豐年祭見過面,所以彼此並不陌生。


圖七:2020年8月來到新社部落的多多

那時新社梯田上方的天氣,烏雲繁多,加上午後陽光微弱,視野並不怎麼明朗,但因為二哥、二嫂開朗的性格,讓這美麗的梯田,多了一分顏色。

圖八:與二哥、二嫂合照的多多

打過招呼後,二哥跳上耕耘機上打田,多多要負責的工作,則是處裡耕耘機處理不到的田邊。二嫂交給多多一把鏟子,多多換上了雙藍色雨鞋,踩到田中。開始向二嫂學習打田的技巧。

圖九:學習打田的多多

學習的過程中,多多拙樣百出,對於一個沒有打過田的人來說,就算在田邊挖土,也像是讓她登天一樣地困難。

圖十:二哥開著耕耘機,多多站在田邊
圖十一:打田後,開心跳躍的多多

經過一番努力後,多多完成了她的任務。我們走向太平洋的那端,兩個人互相拍照,多多對我說:「真的一點也不簡單耶!飯沒吃完的人,應該都抓來種田。」


「是啊!」我笑著回答她,她海風中一樣地充滿活力。

我們牽著手,沿著田埂,一步一步地走回休息處。天色漸晚,卻感到無比幸福。

圖十二:在太陽落日前拍照的我們

2021.03.18 〔多多의探險日誌〕ED隊員 記於臺南

#金多多 #韓國人 #噶瑪蘭 #新社部落 #花蓮 #Kebalan #Kbalan #Kavalan #kalong #新社梯田 #新社半島 #花蓮旅遊 #金多多影像創意工作室

89 次查看
bottom of page